流传千古的《三世书》,可推算出你的一生,据说还挺准的!
71 2025-03-31
关键词:精神分析心理学;解梦;梦的伪装;梦的审查制度;“冰山理论”;原欲;俄狄浦斯情结
人类的尊严在历史上曾受过三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它证明了神给人类安排的地球竟然不是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它证明了人类与地球上的一切低等生物竟然同祖同源。第三次是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决定,潜意识是不受意识支配的,这向推崇理性的人类发出了挑战。弗洛伊德继哥白尼的宇宙学革命、达尔文的生物学革命之后,完成了心理学革命。因此,弗洛伊德被誉为“心理学世界的哥伦布”和“精神领域的达尔文”。
为什么人们对弗洛伊德的评价这么高?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是什么呢?今天,我就介绍一部弗洛伊德最著名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梦的解析》的中文版约33万字,我将用大约25分钟的时间为你解读这部作品。
1.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心理学
《梦的解析》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生于奥地利的犹太商人家庭。他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来到巴黎从事对精神病的心理原因的研究。代表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等。其中,《梦的解析》于1899年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创立。
图一: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它包括潜意识论、本能论、人格发展理论、梦论、焦虑论、心理防御机制和社会文化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并不独立,而是相互交织的一个整体。其中,梦论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内容。
2.《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通过对梦境的心理学探索和解释,不仅打破了几千年来人们对梦的无知,同时还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初步形成。我将按照本书的几大块重点内容,以“人们对梦的看法——梦是什么——梦的伪装——梦的形成——解梦需注意什么”这五部分为线索,把整本书的内容介绍一下。
图二:《梦的解析》思维导图
第一部分,人们对梦的看法。原始时代的人相信梦的来源与超自然有密切的关系,一切梦都来自他们所信仰的鬼神所发的启示。他们认为,梦是预补未来的。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梦并非来自神谕,而是来自精神力量的过剩。他还认为,梦跟躯体有关,比如睡觉时身体某部分暖和,他可能梦见走入火堆;或者梦可以预示某些不易觉察的病症。跟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类似,很多人也会认为,梦是由于消化障碍、睡姿、睡眠中发生的琐碎小事等等引发。
人们一直都在努力解释着梦,通常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将整个梦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利用“相似”的原则,我们称之为“象征法”。比如,《圣经》里,法老的梦中“先出现七头健硕的牛,后来又出现七头瘦弱的牛,它们把前七个健硕的牛吞噬掉”。约瑟夫对法老的梦给出的解释是“埃及将有七个饥荒的年头,并且预言这七年会将以前丰收的七年所盈余的都消耗殆尽”。第二种释梦方法叫“密码法”,把梦看作是一种密码,每一个符号均可像翻译密码一样一一对应于一个解释。比如,梦见“一封信”和“一场葬礼”。“信”是“懊悔”的代号,而“葬礼”是“订婚”的代号,所以梦的意思就是“订婚可能会让我懊悔”。
作者对以上梦的来源和梦的解释都一一予以否定。他认为,梦来源于肉体刺激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外界肉体刺激引起的兴奋很少能介入梦中,而大部分的梦均来自于精神上的动机。这是因为,外界的肉体刺激,就好像是廉价的大理石、砂石,而艺术家(睡眠者)需要依靠他本身的意念来决定其作品。
作者也不能完全同意传统的释梦方法。作为精神病医师和心理学家,作者认为,如果可以把梦当做一种病症,那么就可以利用对梦的解释来寻找病原,从而寻找治疗精神疾病的疗法。因此,作者提出了“精神分析疗法”。
第二部分,梦是什么。接下来,作者提出了本书最主要的观点——梦是愿望的达成。我们肯定都会如下的经历:比如,某天晚上我吃咸了,我晚上会梦到喝大碗的水,然后我就醒了。梦行使了方便,取代了我需要喝水的动作。类似的再比如,早上起床,经常会梦到自己在梳洗。这样,就省去了起床的麻烦。所以,梦告诉我它已经使愿望达成。
作者认为,小孩子由于心灵活动较成人单纯,所以所做的梦多为单纯一点的。就像我们研究低等动物的构造发育以了解高等动物的构造一样,我们应该多探讨儿童心理学,以了解成人的心理。小孩子的梦,往往就是简单的愿望达成。作者举了他跟他两个孩子的一次远足的例子,当两个孩子没有实现“到达目的地”和“买到糖果”的目的时候,就会在各自的梦中实现自己的愿望。据此,作者甚至推论说,猪会梦见什么?答案是粟(猪的食物)。
可是,实际上有时候梦中反映出的恰恰是一些未能达成的愿望的情况。对此,作者认为“梦中一个愿望的未能达成,其实象征着另一个愿望的达成”。在这里作者还举了一个特别奇葩的例子,很值得品味。说有一位女病人一直都不服作者的理论,一直想要反对作者。结果她就做了这样一个梦:她梦见跟自己非常不喜欢的婆婆住在一起打发这个夏天。而事实上,这个女病人已经在离她婆婆要去避暑的地方很远的地方租到了避暑的房子,恰恰与梦相反。作者后来经过一番追问,终于发现,其实这个女病人的心里一直就不自觉地希望有一天能证明作者的话是错的。于是,这个梦恰恰证明了她这个“想要证伪”的愿望的达成。
还有一个女病人告诉过作者一个更悲惨的梦,来反驳作者的理论。这个病人是个年轻少女,她有个姐姐,姐姐生有两个儿子。这个女病人很疼爱她姐姐的大儿子,但不幸的是,她的大外甥早年夭折。对于她姐姐的二儿子查理,她虽然没有那么疼爱,但也很喜欢。这一天,她就做了个怪梦:她梦见二外甥查理僵硬地躺在小棺材内,周围插满了蜡烛,就像当年她大外甥奥图死的时候的情景。这个女病人就觉得,难道是自己也希望二外甥死吗?这显然是不成立的。后来,经过作者跟女病人的分析,才知道,这女病人是孤儿,从小就被姐姐养大。在她姐姐家,她邂逅了一位使她一见倾心的男子,两个人几乎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但却因她姐姐的反对而告吹。后来,那位男子就尽量避免来她们家,直到她的大外甥夭折,那位男子才赶回来吊丧,于是两个人在奥图的葬礼上再度重逢。于是,作者解释道,如果女病人的二外甥死了,那葬礼就会重演,两个人就能再次相遇。这个梦实际上表达了这位女病人强烈地想要见到那位男子的愿望。
图三:解梦“二外甥躺在棺材中”
第三部分,梦的伪装。不过,仍有人反对“梦是愿望的达成”这种说法,比如悲观哲学家哈特曼。哈特曼认为,梦是生活中的烦恼带入睡眠的产物。有统计表示,58%的梦是不如意的,比如梦魇、焦虑的梦,等等,而只有28.6%的梦才是愉快的。但作者仍坚持“梦是愿望的达成”的观点,那些乍看之下风马牛不相及的梦,需要经过层层抽丝剥茧,才能看出其实也是愿望的达成。这就是“梦的伪装”现象。
作者举了一个自己的经历。有一年,作者被推荐晋升为副教授。兴奋之余,作者马上冷静了下来。因为根据以往经验,很多比自己资格老的同事也都等了几年没有下文。比如,R先生很早就被推荐为副教授,但可能由于他是犹太人,所以迟迟没有晋升。于是,作者当天晚上就做了一个梦。作者梦见“我的朋友R先生是我的叔叔,我很近地看着他的脸,有些变了形,似乎脸拉长了,还长满了黄色的胡子”。作者对这个奇怪的梦作了如下解释:作者的叔叔叫约瑟夫,约瑟夫的胡子就是黄色的。30多年前,约瑟夫为了多赚点钱而触犯刑法,遭到判刑。而作者的父亲则常常说,约瑟夫并非一个坏人,只是个被人利用的呆子。那么,梦见“R先生是我的叔叔”,也就是说,R先生就是个呆子。然而,R先生并没有犯罪前科,这又如何解释呢?于是,作者又联想到自己的同事N先生。N先生同样多年前被推荐为副教授,但由于曾经被一个女人控告,因此迟迟不能晋升。而事实上,两个人未能晋升的原因,很可能都是因为教派的问题,而非“呆子”或“罪犯”的原因。所以,作者做这样的梦,是希望这两位同事“没有晋升的原因是因为呆子和罪犯,而不是教派的问题”,因为作者本人也是犹太人。经过这么一分析,这个梦,其实是为了满足作者能够晋升副教授的愿望。
图四:解梦“同事R是我的叔叔”
再比如,之前讲过的那个二外甥躺在棺材里的梦。做梦者为了把自己想要见到那位男子的愿望予以更周全的伪装,还在梦中故意选用了最悲哀的气氛——葬礼,以掩饰与之完全相反的爱情之狂热。
因此,梦的伪装,有时候会让梦看起来跟内心真实愿望恰恰相反。
第四部分,梦的形成。那么为什么梦非要伪装不可呢?
首先,我们要先介绍一下梦的审查制度。作者认为,每个人在心灵内都有两个心理步骤。第一个是在梦中表现出愿望的内容,而第二个却扮演着检查者的角色,从而促成了梦的“伪装”。梦中凡是最终能被我们所意识到的,必定是经过了第二个步骤也就是检查者的认可。
于是,作者重新下了一个定义: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伪装而)达成。受到抑制的愿望,会产生焦虑的梦。作者认为,这种心理焦虑起源于原欲,也叫力比多(libido)。原欲大多来源于性,被抑制的性冲动因无所发泄而转移到梦。
作者进一步提出了“精神系统”的概念。在我们的精神系统中,存在两个不同的系统:第一个系统位于最前端,接受感觉刺激,但不留下痕迹,因此没有记忆,我们称之为“意识”;在它背后的第二个系统,能将第一个系统的短暂激动转变成永久的记忆,我们称之为“潜意识”。意识与潜意识的特质是相互排斥的。我们的记忆力、童年印象、性格等都属于潜意识,它们能被提升到意识层面,不过,在潜意识和意识之间存在一个审查机构,像一个筛子一样,只让潜意识中很少部分的内容进入到意识中。我们的梦,就起源于潜意识。就此,作者提出了“冰山理论”,他用冰山一角来比喻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他认为我们的意识就像是露出海面一小部分的冰山,而淹没在海面之下的绝大部分是我们根本意识不到的潜意识,夹在二者之间的,就是审查制度,也叫“前意识”。
图五:“冰山理论”模型
其次,梦的材料来源。作者认为,(1)梦总是以最近几天印象较深的事为内容;(2)梦选择材料的原则完全迥异于醒着的时候,而专门找一些不重要的被轻视的小事;(3)梦完全受儿时最初印象所左右,而往往把那段日子的细节,那些在醒着时候绝对记不起来的小事重翻旧账地搬出来。
比如,作者梦见自己写了一本有关某种植物学的学术专论。来源是,当天早上作者在书商那儿看到一本有关樱草蜀植物的学术专论。作者梦见自己看到一对母女在街上走,那女儿是一个病人。来源是,当天晚上,一位正在接受作者治疗的女病人,曾对作者诉苦,说她妈妈反对她继续来此接受治疗。
至于为什么说梦见的是一些比较无关紧要的印象,作者认为,可以用梦的审查制度来解释。另外,看似已经淡忘的儿时经验,却经常会出现在梦中,作者收集了很多诸如此类的带有儿时经验的梦。比如,一个三十多岁的医生对作者说,他从小到现在就经常做梦看到一只黄色的狮子,不知道为什么,直到后来有一天他终于发现到了实物——一个已经被他遗忘的瓷器做的狮子。他母亲告诉他,这是他儿时最喜欢的玩具,但是他自己却一点都记不起来。对于作者本人来说,儿时他被算命先生说的“以后将成为部长级以上的人物”、少年时对汉尼拔的崇拜,等等,都成为他做梦的直接或间接的素材来源。
再次,梦形成的四个因素。作者认为,梦有四种伪装机制:(1)凝缩作用;(2)转移作用;(3)象征作用;(4)再度校正作用。
正是因为凝缩作用,“一个人永远无法确定地说他已将整个梦完完全全地解释出来”,梦的凝缩程度是无法定量的。我们经常有这种感觉:我昨天整个晚上做了一大堆的梦,但却忘了一大半。因此有人会认为醒来以后记得的部分只不过是梦里面的片段。而事实上,我们没有忘记太多内容,这只是一种梦的凝缩作用带给我们的错觉。凝缩作用会通过相似点,把很多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凝缩到一起。比如说,“同事R是我的叔叔”的那个梦。梦通过凝缩作用,将同事R和我的叔叔两个形象,通过他们的共同点(胡子)凝缩在了一起。
转移作用,则是梦通过把“梦思”(梦想表达的思想、愿望)转移到其他事物之上,尤其是转移到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之上。这样,就造成了梦的内容跟梦思之间的差异,用以伪装。梦思常常会把这些内容通过某种逻辑关系,比如因果关系、仿同关系、颠倒关系等等,联系到一起。比如,有一个年轻的强迫症患者梦见“因为他回家晚了,父亲骂了他一顿”。这个梦本来的意思其实是他生父亲的气,因为父亲回来的太早了。他宁愿父亲永远不回来,就等于希望父亲死去。这是因为,他在父亲外出的时候做了一件错事,被警告说“等你爸爸回来了,你就知道厉害了”。
图六:解梦“因为我回家晚了,父亲骂了我一顿
象征作用,是一种符号性的间接的表现方法。解释象征作用的时候,必须非常小心,因为它们可能有好多种解释。作者发现,象征作用常常具有性的色彩,比如木棍、树干、雨伞、柱子、领带、军刀,再比如门、箱子、炉子、花朵,等等。这是由于人们从小就对性充满了好奇,对性的压抑和焦虑在梦中予以转化。很多看起来无邪的梦可能蕴藏着情欲的愿望,比如作者认为,上下楼梯、拔牙、飞行、跌落,这些动作,也具有性的意义。对于梦的象征作用这里再举一些例子,比如梦见经过狭窄道路,或者有关盗窃,或者被野兽追赶、被人用刀子等威胁的梦,一般都是焦虑者的梦。
梦形成的第四个因素是再度校正作用,这种作用“以碎布缝补着梦架构的间隙”,即通过大量的连接和修正,把前三种作用下产生的影像连成一体、变得合理。下面我将通过书中的梦例来讲解这一作用。有个未婚年轻人梦见他在常去的餐馆里被几个人逮捕,他对同桌的伙伴说:“我以后再付账,我还要回来的”。但他们却嘲笑说:“我们全都知道了,大家都这么说的”。其中一位客人还在他背后说:“又是一个”。接着,他被带入一个狭窄的房间,里面有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小孩。一个警探很快地翻阅着一堆纸张,并重复着梦者的名字。最后,警探问梦者一个问题,梦者答道:“我会这样做的”。于是梦者再望着那女人,发现她长着一脸大胡子。这个梦真实想表达的意思,是梦者对婚姻的焦虑,具体解析请参见图七。在这个梦里,梦通过凝缩作用,把朋友们对结婚的看法以及自己对聘礼的担忧,凝缩到了自己被捕后的几句话当中。梦再通过转移作用,把婚礼的场景转换成了被捕这一过程。通过象征作用,把婚礼现场转换成狭窄的房间。最后,再把这些景象通过复杂的再度校正的作用,合并到一起,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故事。
图七:解梦“在餐馆被逮捕”
以上这几个作用不是相互独立的。比如梦通过转移作用将一个意念通过跟它相近的事物置换,其结果促成了凝缩作用,因为梦中的含糊的事物可以表达出很多梦思。梦通过象征作用,产生一对一的一些具象事物,这些事物再在转移的场景中发挥作用。
最后,一些典型的梦。作者概括了几个人们都会做的典型的梦:(1)暴露的梦;(2)亲友之死的梦;(3)考试的梦。
对于暴露的梦,就是梦见自己在陌生人面前裸露身体。作者认为,这种梦代表了童年时的暴露身体的愿望在今日再也不被允许,在受到抑制后,便在梦中显现。
对于亲友之死的梦,作者认为,做梦者必定在其一生的某一段时间曾有过如此的希望。比如一些人小的时候会对其兄弟姐妹或父母怀有敌意。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同样,“俄狄浦斯情结”在女性则叫做“厄勒克特拉情结”,即恋父情结)。作者认为,这是我们童年时期的愿望,但是我们并未任其发展下去,而一般都能成功地将对母亲的性冲动逐渐收回,并且逐渐忘掉对父亲的嫉妒心。作者甚至认为,哈姆雷特也表现出相同的俄狄浦斯情结。哈姆雷特绝不是优柔寡断的性格,他之所以对父王的鬼魂所吩咐的工作犹豫不前,而对一位杀掉他父亲、篡夺其王位、夺其母后的人却无能为力,是因为这人所做的正是哈姆雷特自己已经抑制很久的童年的愿望。作者认为,孩童时期的性兴奋,是通过一些急速运动来获得满足的,比如大人们把孩子高高举起再突然收手。而这种兴奋,现在变成了焦虑,因此那种飞上、掉下、拔牙的梦,不是来源于睡眠时肉体的刺激,而是来源于童年记忆的复现,也是一种愿望的达成。
对于考试的梦,比如梦见自己考试失败,等等,是一种学生时代的记忆复现。作者认为,这种焦虑的梦会发生于做梦者隔天即将从事某种可能有风险而必须负责任的大事。过往的一些成功考试的经历告诉自己,这只不过是杞人忧天,而反倒是曾经失败的考试经历却不会进入到梦里。
第五部分,解梦需注意什么。我们知道了梦的伪装的过程和手段,就会明白,解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么,如何利用精神分析法来找到梦的真正意义,也就是解梦呢?作者认为,梦中最琐碎的元素往往是解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要把它拜为圣典。绝对不要低估精神力量的决断能力,它们从来都不是任意的。比如说,我要任意想一个数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必然经过了我的思考。因此,任何看似细枝末节的梦境都是有其意义的。
另外,梦者需要抛开一切顾虑、情感或理智上的成见,配合解梦工作。作者认为,这种精神分析疗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病人本身之能否将所有涌上心头的感受完全合盘说出,而不因为自己觉得那是不重要、毫不相干、甚或愚蠢的而不说出。他必须摒弃自己的“批判力”,而对自己的各种意念, 保持绝对公平, 毫无偏倚。
梦的解析通常不会在第一回合就能完全解决。在我们发现为了解一个梦已经精力消耗殆尽却再也得不到什么的时候,不妨暂时放弃,以后再继续。
最后,通过一些不必要的技巧进行过度的解析,也是常见的误区。一个典型的反对的声音就是“每个观念都可以和某些东西相关联,那么这些漫无目的的思想串联很可能是自我欺骗”。对于这种反对的观点,作者回应道,如果单单是随机性地解读,是没办法解读出那么多东西的,而且正是那些有意义的思潮,才是能够捋清那些看起来天马行空的东西,所以这根本不是问题。
3.小闫点评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三个犹太人对整个人类的现代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个是马克思,第二个是爱因斯坦,第三个是弗洛伊德。”
高晓松在他的《鱼羊野史》中也写道:“爱因斯坦……是三个最伟大的犹太人之一,证明了空间中没有上帝待的地方……另外一个犹太人弗洛伊德,证明心理是力比多,是原欲,上帝没在心里头……还有一个犹太人马克思,证明历史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动推动,而不是由上帝创造的。所以,这三个犹太人分别证明了空间、内心和历史上都没有上帝。”
因此,弗洛伊德的伟大我就无须赘述了。
关于梦,我想每个人从小就会特别好奇,也对梦充满了敬意,比如我们有时候会相信梦的占卜作用。每个国家都有对梦的解释,比如我国的“周公解梦”,其解梦方法就是一种符号法和象征法的结合。虽然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产生了巨大的轰动,但这本书也一直伴随着各种争议。比如,弗洛伊德的释梦方法就存在着一些错误和时代局限性。最典型的,就是他举的例子和释梦方法都只限于个例,且不能进行可重复性研究和证伪,这都是违反了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的。再比如,他认为梦来源于焦虑,而焦虑多来源于压抑的原欲。这是非常有时代局限性的,因为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对性充满了压抑,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压抑越来越小,他的理论反而成了“泛性欲理论”。
不过即便如此,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我仍然倾向于认同弗洛伊德的理论。比如,我在美国找工作的时间,因为压力比较大,所以经常会做各种奇怪的梦。有一次,我梦见自己搬运各种杂物、垃圾,可能是因为白天做了太多的笔记,需要整理笔记和思绪。还有一次,我梦见自己在异常广阔的操场上漫无目的得跑步。操场跑步,来源于那段时间我的日常活动,而在异常广阔的操场上漫无目的,可能是那段时间比较迷茫。
解梦,不仅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更是为了认识自己,从而改变自己、成就自己。
推荐参考阅读:
(关于弗洛伊德认为“哈姆雷特具有俄狄浦斯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