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风采 | 杨克栋:西和春节三祭民俗录

佚名 136 2025-03-15

十年大运终生运势流年运势紫微斗数

诗人好!

2024年元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为了推动中国春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春节元宵节调研征文活动”。我将亲闻、亲见、亲历写成的6000多字《西和春节三祭民俗录》一文作为征文投了稿。很荣幸,文章入选《我们的节日——中国春节习俗的当代传承与变迁》文集。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

对西和劳动大众祖先创造、享受、传承的春节民俗文化来说,能被《我们的节日》文集选录,不但是对其价值的肯定,也是为中国春节文化列入联合国人类非遗文化名录尽了微薄之力。

请加按语以“会员风采”将此事在贵网转发出去,目的为引起大家对西和春节文化乃至全国春节文化的高度认知和重视,应积极投身传承、弘扬、光大春节传统民俗文化。

你如同意,我将书照片,文章和五张民俗照片和作者简历转发与你。

——以上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著名民俗学者杨克栋先生给我的微信。作为著述甚丰、成绩斐然的杨老先生,如此的谦逊,如此的勤奋,我觉得任何溢美之词都不过分,因为他的创作成就与文化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体现出来,也将被社会和更多的文化大家认可。

有鉴于此,《西汉水文学》在推出“会员风采”展示的同时,有必要特设一栏目《名家风采》,来展示本域成就突出的文化名家!感谢杨克栋先生的信任与支持,祝愿杨老先生身安笔健,佳作不断!也祝愿广大读者朋友们新年新气象,新岁新收获!

by:陇上犁

名家风采

西和春节三祭民俗录

杨克栋

(甘肃 西和742100)

摘 要:甘肃省西和县广大群众春节期间的“三祭”即祭灶、祭天、祭祖是最主要,最能代表春节历史文化内涵的群体性信仰民俗。本文对其祭祀中的缘由、神祗、主体、时间、地址、仪式、传说等,按不同家境的群体情况分别作了较详实的辑录。

关 键 词:西和县 春节 祭灶 祭天 祭祖

当地老山歌:“鸟儿能飞各有窝,年要过好讲究多。”[1]唱的就是甘肃省西和县春节期间保留着许多古老民俗,其中最主要,最能代表春节历史文化内涵的是群体性信仰民俗祭灶、祭天、祭祖的“三祭”。笔者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中期正值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亲历了家乡西和县春节“三祭” 的昌盛情况。现将所见、所闻分别辑录如下。

一、祭 灶

当地老山歌:“到了腊月二十三,家家灶爷要上天/先供灶饼后献糖,为说好话降吉祥。”[2]唱的就是西和县春节民俗——祭灶。一般群众把春节祭灶的神祗称“灶爷”,文化人称“灶君”,阴阳生称“赦罪大天尊”或“ 保生真人”。古籍中有灶神是黄帝、炎帝、祝融、玉皇御厨苏吉利等不同的记载。各地传说中,虽故事情节不同,但都认为灶神姓张。笔者很小时就听老人传说,该县的灶神是《封神演义》中的张奎、王兰英夫妇。因镇守渑池关壮烈殉职,后被姜子牙封为灶神。根据此故事情节文人还编写成了秦腔剧目《渑池关》,建国前后西和县秦剧社在各地庙会中经常演出。

祭灶是《礼记》“五祀”之一。[3]该县群众春节祭灶由各家单独进行,仪式分送神、接神两部分。当地把春节称“老年”、“大年”,相较之下,把腊月23日称“小年”,也是全县遵循的祭灶送神日,不过有少数地方例外。石堡乡包集村有大户包姓、杨姓、张姓等家族。据村中退休老干部张三胜先生讲,只有他们张姓家族在腊月24日祭灶送神。据传说很久前,张姓家族先祖很穷。当同村其他家族腊月23日祭灶时,还没有把所需祭品备齐,只得拖到腊月24日借债购得祭品完成送神仪式,保佑了家族平安。当时张姓先祖破例立规,腊月24日祭灶送神延续至今。这与民间传说宋人吕蒙正因穷腊月24日祭灶并作诗:“一炷长香一缕烟,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4]之事如出一辙。

当地砌大小灶台时不设神龛,在祭灶送神前才安置神主位。由于家境情况不同,其安置形式各异。

建国前,富有人家购买张贴灶爷神像安置神主位。神像由木板套色印制而成,正中为执笏端坐的灶爷夫妇,左右立有金童玉女。顶上印玉宇天宫,下印当年历法12节气表。底部中间是聚宝盆,两侧还有鸡犬六畜。专供年货的腊月集市上,许多青少年拿上成沓的神像大声高喊:“灶爷揭上,灶爷揭上” 沿街叫卖。富有人家将该神像请[5]来张贴在大灶台正面墙壁上后,左右还贴红纸对联。其联常写:“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横额常写:“一家之主”或“司命灶君府”。大多数普通人家张贴自制灶爷牌位安置神主位。牌位用黄表纸叠成,其高9寸,宽3寸半,中间贴1寸宽红纸神签。神签常写:“东厨太阳司命灶君之神位” 或“九天司命奏善灶王府君之神位”。灶爷神主牌位贴在小灶台正面墙壁上后,再在顶端贴上用黄表纸叠成的倒三角遮帘。

通过以上不同形式,在腊月23日或24日,不论富户大灶台,穷人小灶台都安置了灶爷神主位。

祭灶送神的供品,因家境情况不同质量有优劣,数量有多少之分,但各家不可或缺的是灶饼和灶糖。灶饼形圆碗口大小,由各家用小麦面、清油烙制而成。大户人家烙千层灶饼12块,分4碟上供,要是有闰月,烙13块,意为“月月红”。小户人家烙普通灶饼4块,装一碟上供,意为“四季来财”。灶糖米黄色、长条状,在集市上购买。西和县大桥乡、太石河乡一带,自古就有许多家用玉米制做灶糖的专业户。其制法分发芽、磨浆、滤渣、熬制、拉条、冷却等环节。其糖条状乳白色,平时不销售,专供腊月上市祭灶用,故称“灶糖”。当地流行一首歌谣:“灶王爷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人过得苦,明年请你吃灶糖”。这也反映了贫穷人家祭灶的真实情况。

祭灶送神的当天下午,各家晚饭都吃得很早。饭后将灶台打扫干净,摆好香炉蜡台祭器,只等天黑开始祭祀。由男性家长担任主祭,先在灶台上摆放灶饼、灶糖等供品,点黄蜡一对,燃长香三炷。后下跪,举杯献茶、献酒,庭院中鸣放鞭炮。将揭下的灶爷旧画或旧神牌位同三沓9张黄表纸一起焚烧在盛清水的小盆中。小声祈祷“言好事、保平安” 一类的话语,行三跪九拜礼毕起身。如张贴了新灶爷画,取灶糖1块,在燃烧的黄蜡上稍烤变粘糊状后涂抹在灶爷嘴上,意为“吃了甜头,多说好话”。其后将盛纸灰清水小盆端出院门,倒在迎喜神的方向墙角处,至此,祭灶送神仪式结束。当黄蜡快燃尽时,取灶饼、灶糖供全家大人小孩享受,这可谓“上供人吃,心到神知”。当地民俗认为,腊月23日祭灶送神后就百无禁忌,一切过年前的准备工作相继开始,年味也就越来越浓。

到除夕晚上进行祭灶接神,仪式较为简单,只是天黑守岁前给灶爷神主位燃蜡、炷香、献茶、献酒、焚表、跪拜、庭院中鸣放鞭炮而已。在当地群众心目中,灶爷不光是升天禀报善恶之神,他更是管水火、保吃喝的“一家之主”。世上谁不怕缺吃断顿,揭不开锅?谁又不怕家道败落,妻离子散而“倒灶”?所以对灶爷十分敬重。凡灶台上动土或重新砌灶都要选择吉日。在灶爷神主位前不妄言乱语,不乱敲锅盆勺碗,家中每次请阴阳生祭祀土神时,都要同时祭祀灶爷。夜间做梦如梦见有老阿婆参与的事情,不管所梦是吉是凶,第二天都要到灶爷神位前炷香祈祷。当地民俗认为,如有嫁出门的女性去世,第三天午夜魂魄会回娘家参灶。当晚娘家要打扫灶台,燃蜡炷香,敞开厨房门以备相迎。当地老山歌:“照着娘家的凉风台,想转娘家不叫来。/想转娘家没人叫,除非死了去参灶。”[6]唱的就是此民俗。

春节“三祭”中,祭天、祭祖是除夕接神正月15日送神,天爷和祖先只能在各家敬奉15天。祭灶恰好相反,是腊月23日送神,除夕接神。灶爷被接来后在各家敬奉到当年腊月23日才被送走,历时近一年之久,彰显了“一家之主” 不可或缺的地位。

家家从除夕祭灶接神开始,直至正月15日为止,每天要在灶爷神主位前 “续香”,即一炷香快燃尽时马上要续燃一炷,不能间断。此事多由家中男性小辈承担。笔者上世纪40年代小的时候,祖母常大呼其小名说:“快去神面前续香!”当时不管你情愿或不情愿,都得每天多次去神主位前完成这项任务。全家吃午饭和晚饭前要“供馔”,即先盛一小碗,碗口担筷一双,恭恭敬敬的分别献到神主位前,晚饭供馔时家家还在庭院中鸣放鞭炮。每天晚上要燃蜡、炷香、献茶、献酒、焚表、跪拜,这可谓“白天香烟缭绕,晚上明烛高照”,当然神与人皆大欢喜。

当地流传着一本《灶王真经》载:“东厨司命,元皇灶君。福水善火,一家主尊。鉴察善恶、户赖洪福。”另有《敬灶全书》说灶爷“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7]这就是春节祭灶成为西和县乃至全国各地的群体信仰民俗之一的缘由。

二、祭 天

当地老山歌:“当院摆的天爷堂,天天不断烧长香/天爷生日正月九,献上寿面连寿酒。”[8]唱的就是西和县春节民俗——祭天。

一般群众把春节祭天的神祗称“天爷”或“老天爷”,文化人称“玉皇大帝”,阴阳生称“玉皇宥最大天尊”。春节祭天由各家单独进行。祭天仪式分接神、送神两部分。据古籍记载,周人祭天要“兼及三望”(日月星),而在空旷处设坛。当地群众春节祭天亦同样在能望见天空的庭院中安置神主位。由于家境情况不同,其安置形式各异。

建国前,富有人家除夕前先在庭院中面向主房正厅放置书桌一张安置神主位。桌上摆木架彩纸糊成的三间屋式小神龛。神龛门眉写有“天爷堂”匾额,左右写有“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康” 或“人间善为本,天堂降吉祥”对联。其堂由当地木匠做成,腊月集市上多有出售。天爷堂底盖由木板做成,底有小孔可左右插黄蜡一对,盖有大孔可供蜡烟冒出。晚上点燃,通明透亮,像彩灯一样。由遮起黄纸帘的堂门向里望去,正中贴有1寸宽红纸神签,上写“天地三界诸神之位”或“天地三界十方万灵诸神之位”。从神签书写看出,虽是天爷堂,对万灵诸神统统供养。堂前摆有香炉。古有“立木行祭” 之说,富有人家春节祭天时亦立栎或松效仿。栎为铁橡树,俗称“铁橿”或“铁抱子” ,松为华山松,二者均为常绿树种。腊月下旬,林区或林缘村庄的农民,常砍伐树高6尺左右的铁橡树和华山松到集市上出售。富有人家购得后直立固定在摆天爷堂的书桌后面,不但使祭祀显得严肃与庄重,而且使庭院中春意盎然。

大多数普通人家同样在能望见天空的庭院中安置神主位,多因没有书桌,常用其它器物替代。如建国前笔者家中每年春节祭天时,将一装水大木桶放置庭院中,上置一块案板摆放天爷堂,堂前摆有香炉。当然也没有松树与栎树,当时购买其一棵要花四五升粮食的代价,普通人家只得将“立木行祭”免去了。不过林区或林缘农民家中,因“靠山吃山,靠林吃林”,不但直接进林砍伐松、栎直立固定在摆天爷堂的器物后面。有的还在庭院中着意栽培一株,每年春节祭天就直接在树下摆放天爷堂。家境特别穷的人家,没有书桌,也没有天爷堂,他们就张贴自制天爷牌位安置神主位。牌位用黄表纸叠成,中间有天爷红纸神签。除夕时将其牌位粘贴在庭院中任意一处墙壁上。其壁如有墙台,可放一装灰的容器,祭祀时作燃蜡、炷香用。如无墙台,用厚纸褶一倒三角形粘贴在天爷牌位下方成袋状,装灰后亦可燃蜡、炷香。正像俗语所说:“为祭天,穷人也有穷心穷方子!”

通过以上不同形式,在除夕不论富有人家或普通人家的庭院中都安置了天爷神主位。

梦见在亲人坟前放鞭炮_梦见坟山放鞭炮_梦见坟地放鞭炮和亲人

除夕晚上天黑守岁前,群众都在庭院中天爷堂或天爷牌位前进行祭天接神仪式。普通人家男性长辈燃蜡、炷香、焚表、行三跪九拜礼。富有人家男性长辈除行以上礼仪外,还要献茶酒和各种供品及庭院中鸣放鞭炮。

家家从正月初一祭天接神开始,直至正月15日为止,每天都要在天爷堂或天爷牌位前 “续香”,午饭、晚饭前要“供馔”,晚上燃蜡、炷香、献茶、献酒、焚表、跪拜、鸣炮。

当地群众把正月初9日是为天爷生日,这与古人认为9为最大数有关。当天家家除进行正常祭祀活动外,还要在天爷神主位前献长寿面和寿酒。县城东山有朝阳观,上建玉皇大帝凌霄殿。正月初9日举行“上九庙会”,由阴阳生设坛诵经,群众纷纷朝山赴会祭祀天爷生日。

春节祭天送神在正月15日晚上进行,照例要在天爷堂或天爷牌位前燃蜡、炷香、献茶、献酒、跪拜、庭院中鸣放鞭炮、焚表时将天爷堂内红纸神签和墙壁上天爷牌位一起烧掉,至此,历时半月的春节祭天仪式结束。

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古老哲理,无不揭示出人类生活同大自然的密切关系与和谐的一致性。春节祭天是人们善良和美好的心灵与大自然的一种约定与感恩。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牛羊成群,家宅平安。这就是春节祭天成为西和县乃至全国各地的群体信仰民俗之一的缘由。

三、祭 祖

当地老山歌:“过了除夕年对年[9],初一祭祖头一件/千事万事孝占先,祈求祖先保平安。”[10]唱的就是西和县春节民俗——祭祖。

一般群众把春节祭祖的祖先称“先人”,文化人称“先祖”,常书写为“祖宗”。当地没有修建家族祖宗祠堂的风俗,所以春节祭祖由各家分散单独进行。祭祖仪式分接神、送神两部分。祭祖接神前要安置神主位。由于家境情况不同,其安置形式各异。

建国前,富有人家用小神龛和画像挂轴安置神主位。小神龛常年摆在正房中厅八仙桌上,雕刻精美、形式多样,当地群众称“先人堂。初夕祭祖前将堂门打开,其内正上方立有底蓝金字的祖先牌位。书香门第的牌位书写“天地君亲师之神位”。望族名门冠以姓氏书写“×门三[11]代祖宗之神位”。西和少有的几家官宦门第悬一代或几代祖宗彩色画像挂轴。其轴常年装在书画匣内,除夕接祖先前才请出悬在正房中厅墙壁上。正月15日送祖后及时收起,以表对先人的敬重。民间流传“只有除夕才能见,元宵过后不再留”的说法就指此事。当时,据笔者所见,其像多是顶戴花翎、清朝礼服着装,证明其祖先在清朝或捐或考取得过官衔。

大多数普通人家祭祖接神前自制祖先牌位安置神主位。牌位常用表面附有黄表纸的烧纸一沓封包而成,中间贴1寸宽红纸神签摆在正房中厅桌上即可。神签如请文化人书写,会冠以姓氏写为“×门三代祖宗之神位”。其签如在集市上购买,出售人为图方便,提早都写成了“本音三代祖宗之神位”或“本门三代祖宗之神位”。

通过以上不同形式,在除夕不论富有人家或普通人家的正房中厅桌上都安置了祖先神主位。

富有人家安置好祖先神位后,先在八仙神桌上摆放祭器:带底座的铜制大香炉一个,精制的金属蜡台、香筒各一对。然后撑开折叠的木雕十字供品架若干,架上花陶碟中盛满各种糕点和油炸面果。再在八仙桌前挂上红绸、黄飘带的俗称“桌裙”的桌纬。同时,厨灶里女性家眷正忙碌着准备各种祭品。除夕守岁到深夜子时,当院燃放鞭炮开始祭祖接神仪式。全家穿戴整齐,肃立神桌两侧。家中男性长辈担任主祭,燃蜡、炷香、焚黄表、跪拜。晚辈由厨灶依次端盘传递供品,交主祭人行三献九供礼。供品献罢主祭长辈行礼起立后,全家男性成员依辈份、年龄的秩序给祖先行三跪九拜礼。“追感岁时,不胜永慕,敬陈厚奠,用表孝忱。”的祭祖接神仪式在严肃、隆重、恭敬、虔诚的气氛中进行着。晚辈给祖先行礼后,要直呼长辈称谓叩头行礼拜年。此时,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逐个给压岁钱。其钱当地群众称“见子钱”,意为等到“一元复始” 的子时才给的钱,这是对压岁钱付与的别样含意。

大多数普通人家安置好祖先神主位后,虽心有诚意,但家境条件受限,对神桌的布置不像富有人家那样豪华。有的摆放木质献器,有的只摆陶质香炉,也没有木雕十字供品架和碟装供果及桌纬。但祭祀用品黄蜡、长香、黄表纸一应俱全、数量充裕,直可用到正月15日送祖祭祀时。普通人家由于没有自鸣钟确定“一元复始” 的子时,祭祖接神仪式常在除夕天黑守岁前与祭灶、祭天接神同时进行。笔者家贫,小时虽年年直呼长辈称谓叩头行礼拜年,但很少得到“见子钱”。当时,同属此类家境情况的小辈境遇一样,谁也就没有什么奢想、怨恨之意一说。

家家从正月初一祭祖接神开始,直至正月15日中午为止。每天都要在神主位前“续香”,午饭、晚饭前“供馔”,晚上燃蜡、炷香、献茶、献酒、焚表、跪拜、鸣炮。

祭祖送神在正月15日下午3时左右进行,全家男性老少用盘端上封包的祖先牌位,拿上茶酒、香蜡、黄表、冥币、金银纸锭等祭品,将祖先神主牌位送往埋葬祖先的坟地祭拜焚烧,至此,历时半月的春节祭祖仪式结束。

亲情、血缘、宗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支柱之一,“百善孝为先” 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林语堂先生说:“儒学关于孝道的箴规是‘我们应事奉故去的双亲如同活着的双亲’—— 过一种无愧于他们令名的生活。”[12]因此人们凭借春节祭祖仪式,慎终追远,寻根数祖,和逝去的亲人再次相聚,以表示对他们的感恩、崇敬并祈求对子孙的护佑。这就是春节祭祖成为西和县乃至全国各地的群体信仰民俗之一的缘由。

综前所述,春节祭灶、祭天、祭祖,以固定的仪式强化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记忆和传承,表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和独特的价值取向。能使人们得到精神慰藉,满足心里需求。这也是千百年来春节“三祭” 成为中华民族群体信仰民俗之一的缘由。但是,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今,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春节虽立为法定节日,其“三祭”在某些地方和人群中已被淡化,理应引起人们的深思与关注。

【注释】

[1]见杨克栋《陇南·老山歌》,514页。

[2]同注释[1]。

[3]五祭:指祭祀户神、土神、门神、行神、灶神。

[4]见《祭灶诗趣》《知识窗》第9期 2006年。

[5]请:买的恭敬词。

[6]见杨克栋《陇南·老山歌》,456页。

[7]见彭金山《陇东风俗》31页。

[8]同注释[1],514页。

[9]年对年:(方言词)两年。

[10]同注释[1],514页。

[11]此处之三,取其多数之意。

[12]见林语堂《中国与世界》(上卷),272页。

【参考书目】

[1]林语堂《中国与世界》(上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4月。

[2]箫 放《春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年1月。

[3]张志春《春节旧事》,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4]彭金山《陇东风俗》,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

[5]杨克栋《陇南·老山歌》(内部资料),2018年8月。

(本文首载《中国乞巧》2019年第一期,后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网》2020年1月24日—26日转载。)

作者简介:



杨克栋(1938—)男,汉族,甘肃省西和县人。于1958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西和县林业副局长,西和县扶贫办副主任,西和县农职中校长,政协西和县委员会经科委主任。1998年6月退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甘肃民俗学会会员,甘肃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员。甘肃省乞巧文化研究会理事,陇南文史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仇池风 — 陇南山歌》、《大美陇南•山歌集》、《仇池乞巧民俗录》、《陇南•老山歌》(上下册)等书。曾在省内外报纸、杂志、学刊发表《西和春台庙会民俗录》、《西和丧葬民俗录》、《西和基督教教史考》、《西和乞巧节地域特征浅析》等各类文章近百篇。著书、撰文累计达240余万字。《仇池风 — 陇南山歌》一书,先后曾荣获“甘肃省第五届敦煌文艺奖” 二等奖,“首届陇南文艺奖” 金奖,“首届仇池文艺奖” 特别奖。《大美陇南•山歌集》(精选本)一书,彰显了陇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向全国推广、普及陇南山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仇池乞巧民俗录》一书,将西礼两县乞巧节详实辑录并昭示予天下,填补了中国乞巧程式记录不详的空白,并为西和县被授予“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乞巧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提供了可靠的文字资料。《陇南•老山歌》(上下册)采集收录3市(陇南、天水、定西)17县(区)的山歌14000余首,山歌曲调31首,被誉为近年来抢救、保护甘肃原生态山歌的一项重要成果,荣获2024年“第16届民间文艺优秀作品山花奖。论文《抢救、保护陇南山歌之管见》,曾荣获“甘肃省2012年百合花奖”三等奖。




                                                                        来源:西汉水文学

爱国为民崇德尚艺

西和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是西和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文艺界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重要力量。

上一篇: 本命年可以拔牙吗?
下一篇: 梦见鸭子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预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