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2025乙巳年,这些人财运桃花好
59 2025-04-12
商代甲骨上的神秘数字
在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都城,约公元前1300–前1046年)出土的文物甲骨、青铜器及陶器上刻有六位数字组合,如甲骨《屯南》4352上的“六七一六七九”,青铜器铭文“八六六五八七”(父戊卣),这些数字范围集中在1至9,以“六”“一”“七”“八”出现频率最高,多与卜辞共存,但独立于龟甲烧灼占卜系统。推测可能为早期筮占记录,反映商代占卜文化的多样性,与龟卜并行存在,周代后逐渐取代龟卜成为主流。
1978年,历史学家张政烺提出“数字卦假说”,认为六位数字组合是《易》卦雏形,奇偶对应阴阳(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数字卦”六位结构与《周易》六爻一致;高频数字“一”(阳)、“六”(阴)为阴阳爻前身。
推测存在类似《周易》的揲蓍法,通过操作蓍草生成数字,但具体步骤失传。数字多样性或反映不同流派(如《连山》《归藏》)筮法差异。
符号演变是从数字到阴阳爻的千年历程
从商代多数字混杂,如“五”“七”“八”并存,尚未形成固定符号,到西周数字“一”“六”占比增加(如陕西扶风齐家村卜骨“六一六六一六”),体现符号简化倾向。再到战国至汉代,数字到阴阳爻定型,马王堆帛书《周易》(西汉初年)卦画保留数字痕迹(如乾卦写作“一八一八一八”)。阜阳汉简《周易》(西汉早期)出现“”“”符号,标志阴阳爻正式形成。从具体占卜记录到抽象哲学符号,为《易传》的宇宙论阐释奠基。
学术争议与未解之谜
部分学者质疑某些组合是否为计数标记,需结合上下文判定,数字生成规则不明,难以还原具体操作步骤。
悬而未决的问题:为何商代数字卦中“五”“七”“八”未被简化?数字卦是否与失传的《连山》《归藏》存在直接关联?
重构《易经》起源叙事
颠覆传统认知,商代数字卦证明八卦符号非伏羲或文王独创,而是商周巫史传统千年演化的结果,打破“圣人创制”神话。也是文明连续性见证,商代数字卦与周代《周易》一脉相承,体现从巫术占卜到理性哲学的“祛魅”过程。周人通过简化符号、注入伦理(如“敬德保民”),完成文化转型。
商代数字卦为《易经》研究提供实证基础,揭示中国抽象思维(象数逻辑)的萌芽与成熟。
甲骨上的文明密码
安阳殷墟的数字卦,如同镌刻在甲骨上的文明基因,承载着中华先民从神秘占卜迈向理性思辨的史诗历程。这些朴素的数字组合,不仅是《易经》阴阳爻的源头,更是中国哲学“观物取象”思维的原始胎动。正如李学勤所言:“数字卦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易》卦遥远而真实的源头。”——它们提醒我们,伟大的文明往往始于最朴素的符号,却在时间的长河中,生长为参天的智慧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