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梦见老虎跑出铁笼后的预兆
112 2025-04-03
中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 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本期《饶阳村落》下部介绍73个村
目 录:
七十一、段庄
七十二、东刘庄、西刘庄
七十三、万里
七十四、大何庄
七十五、后铺
七十六、前铺
七十七、西迁民庄
七十八、范娄李
七十九、高口
八十、东、西张岗
八十一、套里
八十二、河头
八十三、大尹村
八十四、留名佛
八十五、娄庄
八十六、东何庄
八十七、吾固
八十八、大宫殿
八十九、东风庄
九十、大迁民庄
九十一、索庄
九十二、郑庄
九十三、大王庄
九十四、西王庄
九十五、五公
九十六、东送驾庄
九十七、园子
九十八、杨各庄
九十九、邹村
壹佰、耿口
壹佰零一、南官庄
壹佰零二、高桥
壹佰零三、宋桥
壹佰零四、王桥
壹佰零五、小堤村
壹佰零六、大曹庄
壹佰零七、固店村
壹佰零八、西沿湾
壹佰零九、桑园
壹佰壹拾、张各庄
壹佰壹拾壹、沃地
壹佰壹拾贰、张保(五个张保)
壹佰壹拾叁、南马、北马
壹佰壹拾肆、南善、北善
壹佰壹拾伍、北官庄
壹佰壹拾陆、南北韩村
壹佰壹拾柒、王屯
壹佰壹拾捌、大城北
壹佰壹拾玖、郭村
壹佰贰拾、靳家庄
壹佰贰拾壹、大送驾庄
壹佰贰拾贰、东里满
壹佰贰拾叁、西里满
壹佰贰拾肆、留楚
壹佰贰拾伍、东赵市
壹佰贰拾陆、西赵市
壹佰贰拾柒、常安
壹佰贰拾捌、东韩村
壹佰贰拾玖、东段村、西段村
壹佰叁拾、豆店
壹佰叁拾壹、大、小邵村
壹佰叁拾贰、团里
七十一、段庄
明洪武二年,段氏夫妇二人和五个孩子,从山西榆次县迁来饶阳,居住段君道,后来一个孩子迁到这里居住发展成庄,以姓氏得名叫段家庄,后世简称段庄
七十二、东刘庄、西刘庄
唐贞观末年,以老唐河下游长流河而得名叫长流庄,明代长流庄和蔡家庄曾合并为一村,并设集市改名蔡刘集。明末本县北齐村姓刘的在此村要了一大片地,改名刘家庄,一九四O年,因村大且长,又分东西刘家庄。后世简称东西刘庄。
七十三、万里
唐朝时,有三户姓杨的在此居住,因处在老唐河的河湾处,名叫杨家湾里。明代从本县吕汉迁来李姓几家在此居住,杨家已绝户,改名为湾里。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化时又改名万里。早年间这里盛产鸭梨。
七十四、大何庄
明朝万历年间,本县影林村何氏兄弟三人分家后,老三搬来此居住,后亡故,何廷兄弟二人在此守墓居住,所以何家取名为何家庄。清嘉庆年间曾分为大小何家庄,现名大何庄。
七十五、后铺
明代初,从本县流满村迁来一家数人,在此开饭铺为主,因有三个饭铺,当时他的叫叫后饭铺。以后人口逐渐增多,形成一个村,起名叫后铺。
注:后铺位于原老唐河边
七十六、前铺
明永乐二年,从山西省迁来一家人在此开饭铺,因有后饭铺,所以这家就叫前饭铺,后逐渐人多,形成一个村子,起名后铺。
七十七、西迁民庄
明永乐二年,石氏从山西榆次迁来饶阳居住北杨庄,即后来的大迁民庄。后从该村迁到此建房居住,因都姓石,取名叫石家庄。清嘉庆年间张氏从蠡县八里庄迁到石家庄,改名叫西迁民庄,又叫小迁民庄。
七十八、范娄李
该村是由范庄、娄庄、小李庄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均以氏姓得名/
娄庄:明初以姓娄的迁来此居住,起名西娄庄,因姚庄到刘庄有条官道通过此村,故又名大道娄庄。明代与范庄合并为范娄庄。
范庄:以姓范的迁来此居住,起名范庄,村小人少,后又有阎、赵二姓搬来。明代与娄庄合并为范娄庄。
小李庄:姓李的明代从本县草芦村迁来居住,以姓氏得名李家庄,因村小,人又少故叫小李家庄,后世简称小李庄。一九三八年,范庄、娄庄、小李庄合并为范娄李。
注:清代嘉庆年间范娄李曾分为范庄、娄庄/
七十九、高口
唐代时,现在的东西张岗村、高口是一个村以姓氏得名叫张高村,后因唐河发大水,冲毁了该村,高姓搬到东岸河口居住,取名高口村。该村现位于我县之边缘。
八十、东、西张岗
唐代时名叫张高村,以姓氏得名。后因唐河发大水,冲毁了村子,张氏迁至河西岸居住,起名叫张家庄。明代时唐河再次泛滥,又把张家庄冲成两个村子,分为东西,从此,东村叫东张家庄,西村叫西张家庄。清嘉庆年间以后因滹沱河多次泛滥该村受到威胁,村民迁至高土岗居住,又改名叫东西张岗至今。
八十一、套里
宋元以前,该村座落在唐河北面的河套里,起名叫套里村,又名北套里村。
注:据翟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翟氏从山西迁来北套里居住,后来翟氏家族有的迁至城里和翟留吾村居住(现东留吾村清代曾因翟氏而名翟留吾)
八十二、河头
明代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的移民在此定居建村,因老唐河从西向东而流,到村边向北拐处称唐河头,因村子座落在此,取名河头村。
八十三、大尹村
相传唐朝末年,尹、冉、郑三姓数家为避安史之乱,从山西迁来饶阳在此定居建村,当时以尹姓为大户,所以取名尹村。后户数增多,又建集市,改名为大尹村。清代时,有个姓索的原系皇亲,因触犯皇上,犯了灭门之罪,为逃避罪责,从肃宁搬到大尹村投奔其舅舅郑氏,隐姓埋名,过继于其舅舅。至今该村仍流传郑索二姓不结亲之说。
附:大尹村西头有文昌庙遗址,现新建旅馆门口,十字街路北有英雄纪念碑,系民国三十五年,公元一九四六年立。
八十四、留名佛
东魏兴和三年,公元五四一年,饶阳众僧在此处敬造佛像建有佛寺。因该佛寺主持人心地善良,待人很好,故起名留名佛。
造像记载:魏兴和三年(岁次、辛酉)二月癸朔二十五日丁卯饶阳境内僧二百余人等敬造玉像弥勒一躯,上为皇帝陛下群臣百官,中为师僧父母,下为法介舍生,为福受益,一时成佛。。。。。。
考:一九八一年七月,县志向当地人作了大量调查,据百岁老人刘保堂等介绍,留名佛建村早于大尹村,大尹村唐代建村,可见留名佛建村在唐代以前的东魏。符合当地人传说。另一方面留名佛村寺庙众多,有白衣老母庙二个,关老爷庙一个,老爷庙一个,三皇庙一个。(至今尚存无几)。当时庙内有三士,心眼很好,为人善良,故名留名佛。
八十五、娄庄
明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索、娄二家从山西迁来饶阳居住该地,当时以姓氏得名叫西索家庄。娄氏居该村西头,后同索家庄分开起名娄家庄,后合并叫索娄庄。一九三九年至一九五六年,索娄庄曾与东何庄合并为何娄庄。一九五六年两村分开,又叫索娄庄,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改名娄庄。
八十六、东何庄
清代嘉庆年间,以何氏在此庄居住而得名何庄,因西边有个大何庄,所以又叫小何庄和东何庄,一九三九年曾与索娄庄合并为何娄庄,一九五六年分开。现名东何庄。
八十七、吾固
明初,山东省衍州府东鄂县子路村之刘成迁来饶阳,在此建村居住,至今已三十多代了。当时村叫太平庄。曾分为东西两头,东头叫龙门舍九,西头叫曰龙门舍八。后改名无故,即太平无事之意,现名吾固村。
八十八、大宫殿
明永乐年间,从本县影林村迁来何姓数家,又从山西迁来郭姓数家,因村设有集市,当时起名大恭俭,即勤俭持家之意。后因当地人相传列国时期这个村曾有个行宫,明朝万历年间改名大宫殿。民国初曾分为大小宫殿两个村,一九四九年解放后大小宫殿合并为一个村,仍叫大宫殿。
八十九、东风庄
明初,从本县南李家庄,也就是现在的南李岗,迁来姓刘的,以姓氏得名叫小刘庄,当时刘家的祖宗武艺高强,相传会破墙穿孔,人们称之为黑风大王爷,故小刘庄俗称黑风庄。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改名东风庄。
九十、大迁民庄
明永乐二年,常守能携家从山西迁来饶阳先在杨家庄居住。后常、白、张、于、徐、胡、郑八大姓同迁来饶阳此地建村居住,当时起名北杨家庄。因他们都是外村迁民,后改村名为大迁民庄。又叫东迁民庄。后世改为大迁民庄。
九十一、索庄
清代本县大尹村索姓数家迁来该地建村居住,以其姓氏取名索家庄。民国以前是四个小疃合为一村,东头叫东索家庄,西头叫西索家庄,南头叫南索家庄,北头叫北索家庄。民国十五年,公元一九二六年,西索家庄分出去,南、北、东三庄合并为索家庄,简称索庄
九十二、郑庄
明朝初,本县大尹村郑氏家族迁居至此建村居住,以郑氏得名叫郑家庄。后世传为郑庄。
九十三、大王庄
明初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王姓家族在此建庄居住,以王姓起名大王家庄。后简称大王庄。
附:大王庄东街口曾有三官庙遗址,现以不存在。
九十四、西王庄
明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王姓家族在此居住,因东边有个大王家庄,遂取名小王家庄。明代中期大王家庄与小王家庄合并为大王庄,从一九六二年分开仍叫小王庄。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改为西王庄。
九十五、五公
五公,古人云敬信乡,隋开皇六年,公元五八六年,始有五公之名。五公是指李氏家族,他敬族、李德林、李百药、李安期、李宗臣五代世袭安平公而言。清代嘉庆年间,五公分为大五公、小五公两村。民国以后,又合为五公村。这里,又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耿长锁同志的家。
九十六、东送驾庄
金代,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一一九0年,章宗乘车赴饶阳,走时,村民途中欢送他,由此得名小送驾庄,因本县西部有个大送驾庄,又名东送驾庄。因该村宋氏大户,曾一度改名为宋家庄。现复名东送驾庄。
村民相传:王莽赶刘秀时,刘秀经过此村,村民曾送过他,后来刘秀坐了皇帝,此村也就改名叫送驾庄。王莽赶刘秀之传说甚多,我们考证如下:
据后汉书记载,更始二年,公元二四年,春正月,刘秀由蓟驰赴信都,经过饶阳。但当时他正处在危急奔逃之时,因而村民不可能组织欢送他。所谓送驾应系欢送皇帝,那时刘秀不是皇帝。他坐皇帝后没有到过饶阳。传言是送过刘秀,查无记载,王莽赶刘秀的传说,没有在饶阳发生过这个事伯,故不录。
九十七、园子
据该村村史记载:二百年前清朝乾隆年间,有几户贫农在该地给大曹庄一家地主种菜园子为生。清末,人口增加为自设村庄,曾与大曹庄地主打官司获胜(据说是当时托西太后身边的大官,后打官司获胜)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村庄。该村至今仍存在打胜官司的判决书。起名叫园子村。因该村历史不长,村小人少,故在对外联系中有时注明“小堤园子”意思也就是说,小堤附近的园子。
九十八、杨各庄
相传为汉朝的村庄,当时杨姓为大户,以姓氏得名,叫杨家庄,后世演变为杨各庄。前些年这村盛产手工杂挂面,细嫩味美,远近驰名。
注:该村东南有元代至正七年修建的黑山寺,黑山寺名来源于寺内有一口井,水为黑色,得名黑山寺。其井壁上有墓门题:经信墓。传说是建井时所遇。未敢动此墓门。寺后小墓邱很多,相传为纪信墓。
县民相传楚汉相争时,刘邦一个大将名叫纪信,死在饶阳杨家庄。据考证:经信,秦末人,为刘邦部将。刘邦被项羽兵困荥阳时,经信假扮刘邦,使刘邦脱险。诈降后,被项羽识破,纪信被烧死。荥音邢。荥阳在今河南省郑州西叶县。故纪信墓应在今河南叶县。
九十九、邹村
邹村为西周时村落。原名周村。宋代时,因滹沱河泛滥将该村冲成东西部分。东边叫东庄,西边叫西庄。古河道在今邹村烈士墓处南北穿流。二十年前,河道尚明显可见。因东西庄人口增多,受河道威胁,只好向东西两头发展,形成了今天邹村南北窄,东西长的形状。明代永乐二年,邹氏从山西迁至此居住,将东西庄合并为一村,以姓氏起名为邹村。早期年间,该村有一个大集市,附近几个县都有名气。
一九七四年五月,在该村南发掘出灰土、灰陶片、瓦片并有灰陶豆、铲币三十多个。以实物考证,这里就是西周时的古村遗址。
壹佰、耿口
根据县志记载,耿口古名景尚口,又叫耿尚口。相传明代建文元年,也就是公元一三九九年,小燕王,系朱元璋之子,朱棣,封为燕王,为争帝位起兵造反,造反时,这村杀的只剩耿氏一家,被迫迁居于滹沱河渡口。故名耿尚口。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简化为耿口。
壹佰零一、南官庄
据史书记载,宋元时期有官田制。官庄即官家之庄。因居北官庄南面,故名南官庄。
考:据辞源载,官庄,官府管辖的田庄,唐以后历代皆有,但名目不一。如宋有屯田庄、公田庄,都是官庄。宋史职官志三“屯田朗中,员外朗,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官庄之政会”。南官庄阎氏、北官庄陈氏,明代以前就住这里,故言宋元时代村庄。
壹佰零二、高桥
村民相传王莽赶刘秀时,走到今三桥村北(注:汉时村北有滹沱河支流),挡住了去路,刘秀命兵丁砍柳树枝,临时搭成一座桥,人马顺利能过。因此村名叫柳枝桥。县志载有宋、王、高三柳枝桥。今考后汉书光武本纪和二十八将列传,均无此记载。
加相传,宋代时成德军都监刘志,曾在此监修一座桥,人们为了纪念他,所以起名叫刘志桥。
考:宋史河渠志成德军都监刘志,曾巡视滹沱河。乾隆饶阳志载:高、宋、王三刘志桥,于桥梁下又载,刘志桥,在县南二十五里,今废。由此考之,则刘志桥始于北宋。
明代建文元年,公元一三九九年,燕王造反时,该村杀的只剩高徐宋三个男孩和一个老姑娘。所以高氏得名叫高刘志桥。后世简称高桥,至今群众还传说宋王高祖老姑坟的故事。
壹佰零三、宋桥
(与高桥来历相同)今考后汉书光武本纪和二十八将列传,均无此记载,况且王莽刘秀一说,纯系后人对汉光武歌功颂德,历史上在饶阳根本没有发生该历史事件,帮不采录。
明代建文元年,公元一三九九年,燕王造反时,该村杀的只剩高徐宋三个男孩和一个老姑娘。所以本村以宋氏得名宋刘志桥。
壹佰零四、王桥
与高桥来历相同)今考后汉书光武本纪和二十八将列传,均无此记载,况且王莽刘秀一说,纯系后人对汉光武歌功颂德,历史上在饶阳根本没有发生该历史事件,帮不采录。
明代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王氏,所以以王氏得名王刘志桥。后世简称王桥。
壹佰零五、小堤村
西汉时,公元前一九四年,这里叫乐乡。史记、汉书均有记载。汉书载:高帝(汉高祖刘帮)十年,过赵国时,寻问乐毅后。找到其孙乐叔。之后封乐叔于乐乡。建乐乡侯国,又设置乐乡县。东汉初省入饶阳。其县城在今小堤村南四里许,乐乡寺处即县城遗址。
明朝永乐年间,滹沱河水泛滥,乐乡村被冲毁。居民迁至小北堤居住。于是改名叫小堤。后发展为大村庄。
清雍正二年,饶阳改属深县。增杨各庄、小堤为铺舍,又于此设集市,故又称小堤镇。因小堤建村于东西走向的小北堤,至今该村还是东西长,南北窄,中间高,四周低的形势。
注: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曾率兵反抗齐国侵略军
壹佰零六、大曹庄
相传北宋仁宗年间,宋朝武惠王曹彬之孙。从真定府灵寿迁居饶阳住此村,起名叫大曹庄。据说大曹庄村西南一里许有曹国舅墓。
考:宋史曹彬传,外戚传。后妃传。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仕汉、周两朝。宋时为将相。咸平二年六月亡,终年六十九岁。曹彬生有七子,第五子曹祀之女即慈圣光献曹皇后。群众传说与宋史记载相符,帮大曹庄以姓氏得名,始于北宋仁宗年间可信。
壹佰零七、固店村
相传光武帝刘秀,在中兴之时,曾到过此地,并在村北建城光武城,又名罗城。另传固店村西有搬倒井,是刘秀饮马时搬倒的传说。所建之城和搬倒井之古迹确有。可见固店大城北两村历史悠久。
考:明朝正德四年重修飞梁寺石碑和以后万历饶阳志均有光武城之记载。该村以故去旧城这意,取名故县,后世演变为固店。南北朝时期,饶阳有鲁口城,这里成为燕赵重镇,兵家必争之地。鲁口曾为博陵郡治,北齐天宝五年饶阳迁到鲁口做县城。唐于此置深县,唐天宝元年升饶阳为饶阳郡。因鲁口曾为饶阳县城,故后人称为故县村(古殿村),明朝以后演变为固店。
壹佰零八、西沿湾
西汉末年,滹沱河经此村西南拐向东流又在今东沿湾村东北拐向东南流。因两村居河沿湾处得名东西沿湾。两村原属饶阳,唐朝时东沿湾划归陆泽县,也就是深县。现属深县。西沿湾一直属饶阳。
壹佰零九、桑园
相传西汉末年,王莽追刘秀时,刘秀被追的人困马乏,又渴又饥之时,隐蔽在此处桑林里休息,摘桑葚充饥,临走时随手挥笔写了一个牌子----桑园,挂在桑村上,从此得名桑园之名。
经考汉书、后汉书均无此记载,历史上在这里未发生王莽追刘秀历史事件。经考桑园,以种桑养蚕而得名。古有公桑蚕室,疑即鲁口城的公桑蚕室所辖之桑树园,故该村始建于曹魏时代。
壹佰壹拾、张各庄
明代永乐二年,公元一四零四年,张氏从山西迁来此地居住。以姓氏起名张家庄。因本县北部有个张家庄(注:今西张岗)故又称南张家庄。后世演变为张各庄。
壹佰壹拾壹、沃地
唐高宗时,滹沱河经此村南,东流,此村座落于河北堤拐弯处一片洼地上,当时叫洼地或名窝堤。后世演变成为沃地。今该村居民之祖先均系明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
壹佰壹拾贰、张保(五个张保)
据新唐书刘君良传载,隋大业末年,天下大乱,乡人相依并存,所以众民筑墙围村为堡,以抗入侵,当时叫义城堡。义城堡后世会传讹为“张堡”,于是附近几村以方位名南、北、西张堡, 以姓氏名为许、贾张保五个村。
注一:明清时住西张保之周姓居大户,曾改名周张保。一九四七年土改时,该村与贾张保合并,起名新张保。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后,两村又分开,仍叫西张保。
注二:五个张保,该地居民相传宋金战争中,杨家将曾在这里驻过军,修过土围子,并摆过阵,故名堡。此说仅说明堡的来历,末说明张堡之含义,故不采录。
壹佰壹拾叁、南马、北马
宋金战争时,有一个姓许的司马官,曾带兵驻过该地,为当地做过好事,居民为了纪念他,所以村名为许司马,后该村扩大分为南许司马、北许司马。现简称南马、北马。
注:司马,少昊置官名。周朝时为六卿之一,名叫夏官大司马,掌管军旅之事,汉朝时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为三公。
壹佰壹拾肆、南善、北善
宋代时叫南舍人。村民相传有一个舍人住过该村,故名舍人村。后世村子发展扩大分为南舍人、北舍人两村,又演变成南舍仁、北舍仁。一九三七年改名叫南善和北善。
考:宋史李访传,五公人,曾为中书舍人,其子李宗谔曾为起居舍人,其孙李昭逊真宗时为太子中书舍人。故疑李访及后代曾居住此村,因此而得名。
壹佰壹拾伍、北官庄
始建于宋元官田制时期,官庄,其意是官家之庄,因居南官庄之北,故名北官庄。
注:饶阳南北官庄加一种传说是:明永乐二年从山西洪桐县南北官庄迁来的移民仍以老家的村名建立新村。经考,北官庄陈氏,南官庄阎氏两家在明永乐迁民之前,就居该地。相传燕王造反时,北官庄杀的只剩陈氏一家,后陈氏迁居深县,再也无据可查。
壹佰壹拾陆、南北韩村
明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韩氏家族因故从本县东韩村迁居该地居住,以韩姓起名韩村。因本县有个东韩村,故名叫西韩村,后世人口户数增多,又以方位分为南北两个韩村。
考:乾隆饶阳志记载,福宁寺在韩村。洪武年间建,此与传说相符,故可信。
壹佰壹拾柒、王屯
根据乾隆饶阳志载:元代时此地系河间卫军屯地,因此为官屯。后因屯居王姓较多,叫王官屯。后简化为王屯。
壹佰壹拾捌、大城北
大城北,顾名思义大城之北,传说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建筑内外二城,名叫罗城,又名光武城。但后汉书光武本纪、列传均缺此文。另一传说是汉献帝建安十一年曹孟德筑镇平虏渠口叫鲁口城。魏收魏书地形志记载,饶阳有鲁口城,其光武城之说根据不足,以鲁口城北而定较为可靠。因早年北部有个小城北,故此得名大城北。
壹佰壹拾玖、郭村
古鲁口城废弃后,居发重在此建村,正置原城郭(即内城之外加筑的城墙叫城郭)之外,而得名郭村。
壹佰贰拾、靳家庄
相传明永乐二年,靳氏家族从山西洪桐县迁居该地建村,以姓氏起名靳家庄。
壹佰贰拾壹、大送驾庄
送驾庄顾名思义,欢送皇帝而得名,据考金代金章宗明昌元年,也就是公元一一九0年,章宗曾车驾,来饶阳。县民在今大小送驾庄曾有过送驾之事,故有送驾庄之名。因东部有个小送驾庄或叫东送驾庄,故此该村叫大送驾庄。
壹佰贰拾贰、东里满
相传明永乐二年,迁山西民来此定居建村,因古有五家之邻,五邻为里之说。当时该村户口刚满一里,故名里满。里满,村庄不大,人丁兴旺之意,因居西里满东面,所以取名东里满。
壹佰贰拾叁、西里满
相传明永乐二年,迁山西人来此定居建村,因古有五家之邻,五邻为里之说。当时该村户口刚满一里,故名里满。因居东里满西面,所以叫西里满。
壹佰贰拾肆、留楚
唐朝时,名叫元香,是一个小村庄,位置在今天留楚西南角。明朝成化年间在该村东北角修建一座名叫留众寺的庙宇,元香居民每求神拜佛,常降香于留众寺,后有居民迁民大寺旁随与该寺连成一片,村庄增大,有留众庙之称呼,因该村相传楚汉相争时,楚太子曾死在村西北角,人们为了纪念他,故起名留楚。
壹佰贰拾伍、东赵市
古名朝市,相传宋元以前该村有个小集,是个早市。故名朝市。后世演变为召市。明代燕王造反前,本村有白、庞、苌三姓。现庞、苌二姓已无。明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许氏,从深县堤南村迁来李氏。万厉年间,西疃之赵英居首户,又是皇朝天官之外祖父,遂改称为赵市。民国初,分为东西中三个赵市,一九四七年土改中,东、中赵市合并为东赵市。
壹佰贰拾陆、西赵市
古名程庄子,以程姓得名。明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孙氏,从武强窦家口迁来赵氏居住,遂形成现在的西赵市,因居东赵市以西,所以叫西赵市。
壹佰贰拾柒、常安
又名常杆。史记赵世家载,赵悼襄王六年,也就是公元前二三九年,封长安君以饶。长安君旧封在今空城,常安一代。长安由此得名。明代万历年间演变为常安。常安即长久平安之意。原常安居民有刘邵二姓,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来刘氏,从本县曹庄迁来曹氏。该村又是全国劳动模范宋欣茹同志组织领导的先进农业典型。
壹佰贰拾捌、东韩村
东韩村,又名小韩村,以韩姓得名。村西有十八亩冢,村西头有铫期将军庙。东汉进,韩氏给人家看坟,后人口增多,遂成一个小村,叫小韩村。明洪武二年韩氏大部迁往西韩村。永乐二年牛、刘、何、张诸姓从山西迁居该村。
壹佰贰拾玖、东段村、西段村
明朝永乐二年,段氏家族从山西迁来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得名为段村,明代末年滹沱河水泛滥,将该村冲成东西两半。东半村叫东段村,西半村叫西段村。
壹佰叁拾、豆店
相传唐朝时,该村名叫窦甸,村民散居于河沟,东西两町,因地处深武饶三县交界处的边缘,遂取名窦甸。清朝演变为豆店。
壹佰叁拾壹、大、小邵村
明朝以前,有大、高、白三个邵村,都是以姓氏得名,明朝永乐二年,也主是公元一四0四年,从山西迁来李、张、刘、牛诸姓,人烟逐渐增多。于是高白邵村合并为高邵村,又名小邵村。李、张、刘、牛为大邵村。
壹佰叁拾贰、团里
明代天启年间,该村李英龙得中进士后,出任贵州省某州为州同。某年滹沱河水泛滥将该村人畜淹没冲走。他借机从南方返归故里,重修顶宁寺,号召失散四方之民,聚寺团集,亲如一家。原村民纷纷返里居住,遂取名团里村。
精彩稍后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