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大同朔州忻州范氏源流

佚名 61 2024-11-28

为了调查山西大同、朔州、忻州地区的范氏源流和进一步完善繁峙《天岩范氏族谱》,经与阳高黄土坡培基宗亲相约,于2019年2月24日,由族侄石命驾车赴大同。

2月24日行走路线(一)

2月24日行走路线(二)

在大同与阳高黄土坡宗亲在一起

是日中午,在培基宗亲一家热情招待用餐后,三人起程先奔左云县三屯乡范家坟。到村一打问,原来范家坟只是个村名,历史上这里因有范都督坟而得名,现并无范姓人居住。经次日专程到左云县志办查阅《左云县志》后得知:范瑾,明朝中府左都督,安徽定远人,明永乐十一年(1413),其大伯范安任镇守大同左卫指挥使,父范祥随后携全家迁于左云。宣德四年(1429)范祥继兄镇守左云,七年(1432)病故。范瑾年幼时继承父职。景泰元年(1450)三月,在县城北门外首战成功,翌年升署都指挥佥事。后屡战有功,天顺元年(1457)升为都督指挥使。八年(1464)十月奉命充参将,分守大同东路。成化五年(1469),充游击将军,后西征陕西延绥一带,因战功显著,升都督佥事。七年(1471)六月升都督同知,并授荣禄大夫。八年(1472)镇守宁夏。十三年(1477二月,镇守大同。十六年(1480)率军在威宁海子作战有功,升为后军都督府右都督。十七年(1481)二月,因在黑石崖等处作战有功,升为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同年九月,已年过五旬奉命回京,任中军府管事,授特进荣禄大夫、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正一品。因范瑾英勇善战,功德卓著,明王朝追谥其前三代官职同范瑾,树碑于左云县城西北8公里范家坟。左云范都督坟,葬有范瑾与其大伯范安、其父范祥,亦称三将军坟。该村由守坟人立村,故名范家坟。

右玉县李达窑乡范家窑,位于右玉县城东北50公里,由范姓人立村,但于百年之前范姓人已迁离该村,不知流落何处,只留下范家窑这个村名。

据范家窑村人说,山后离内蒙凉城县不远处的左云三屯乡立石村原有不少范姓人,十多年前移民到了三屯乡三屯村。次日由左云驱车去三屯村调查,结果范姓人均不在村,只能无果而返。

在右玉范家窑

2月25日行走路线(一)

2月25日行走路线(二)

右玉县威远镇范家堡,原为范姓人聚居,现在只有一户范姓人家在村居住,其他人均迁散各地,问及范家堡村名的来历,他们也说不清楚,更无任何文字资料。

距范家堡3公里处另有一小村名曰毛家岭,全村20来户全为范姓,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源流。

与右玉范家堡宗亲在一起

山阴县玉井乡范家屯,空有村名,无范姓人居住。经盘问村民们,他们也说最早由范姓人家立村,后来范姓人家不知去向。

山阴县吴马营乡马家河,原来范姓为大户,因地处山区,生存条件艰难,范姓人全部外迁他乡,800多人的村庄,如今仅剩80来人,该村有一范姓人曾搜集过谱系资料,然而不在村里,也无法联系。

在山阴马家河

朔城区利民乡范家岭,位于朔城西北20公里的石山区,道路崎岖,山高坡陡,小车艰难地驶进村后,看到的是漫坡的石䃠窑洞,可多数石窑少门无窗,人们都搬迁了,只有两三户养羊的人家仍居住在这里。问及范家岭的范姓,他们说近年已无范姓居住,也应该是先由范姓人家建村,后来不知何时迁走了。

朔城区范家岭

2月26日,又邀培江宗亲(培基三弟)领路,四人来到阳高县长城乡范家窑。据范家窑年逾80的退休教师范明讲:“这里历史上有煤,由范姓人在此开煤窑,后来立村时就起名范家窑。”当年建村时村旁盖有一座五道庙,庙后植云杉两株,现在小庙无存,云杉长势高大伟岸,估计树龄有300余年,建村时间应为明末清初。该村人口最多时有86户,400多人,范姓有一半多。现在在村范姓有20余户,但无任何文字史料,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来历,实在不可理喻。

2月26日行走路线

与阳高范家窑范明在一起

与阳高范家窑范明在一起

天镇县卅里铺范家庄,范姓先祖由范牛坊村迁来,分为四大门,原来村里有个堡子,都在堡内居住。据范家庄范才山讲:他们迁来有300余年了,至他本人已11代。范家庄现在1000多人,范姓至少有四分之三,起名字也是一辈两字,一辈三字,但没有族谱资料。

与天镇范家庄范才山在一起

姓范的字辈排行表_范姓若字辈起名_姓范辈分

天镇县赵家沟乡范牛坊,传言原来村名为南牛坊,范姓由上阴山村迁来后,改为范牛坊,至今繁衍13代,全村人口800余,范姓占80%,辈份清楚,起名亦是上辈两字,下辈三字,但无文字记载。老人们回忆:该村有一清末老秀才,人称三先生,生前曾编撰过家族谱系,老人作古后,资料不知所踪。

在天镇范牛坊

听同行的培江宗亲讲,河北阳原县东井集镇东堰头村也有范姓人,我们一行绕道去东堰头,经培江联系熟人在村等我们。东堰头全村700多人,范姓占三分之一,他们是清光绪八年(1882)前由阳高黄土坡迁来(本村光绪八年重修关帝庙时已有范姓布施芳名),至今繁衍七八代。培基宗亲非常高兴,安排东堰头家人们尽快着手调查登记,以便如期与黄土坡族谱联谱合璧,也不枉培基宗亲三天颠簸相陪和花费付出,大家皆大欢喜。

在阳原东堰头

与阳原东堰头宗亲在一起

由东堰头村委主任范俊山联系,网络上认识了河北省信用社驻阳原县西堰头村扶贫工作队的范书明(蔚县大南沟人),经过微信交流,原来他们是繁峙天岩范氏涞源十八盘支系三纲公的后人,十六世广成、广明兄弟于清末由涞源迁蔚县大南沟,至今繁衍至二十二世,人口近百。这实在是无意中的收获,也是我们《天岩范氏族谱》拾遗补漏的预期目的。历史上因生活所迫,天岩范氏族人(包括迁于涞源、浑源、灵丘等地的)奔走内蒙、张家口的不在少数,能让他们认祖归宗、续入族谱,这才是我们的初衷。

河北蔚县大南沟范氏世系资料

阳原之旅,不虚此行,黄土坡范氏与天岩范氏都意外地联系到了族谱所遗漏的族人,这是偶然巧合,还是冥冥之中使然,我们都非常欣慰。也衷心感谢培基、培江两位宗亲的全力配合和不辞辛劳。

2月27日,辞别培基宗亲,叔侄俩再由大同起程,驰向应县范寨。应县金城镇范寨,全村总人口500余,范姓有150多人,传言为洪洞移民而来,至今占过四个墓地,每处葬有五六代先人,传至现在为24代,约600余年。清末时走口外的不少,有的甚至到黑河、海拉尔、大连一带谋生。全村范姓起名字无字辈,也是隔辈两、三字起名。

2月27日行走路线

与应县范寨宗亲在一起

范寨另有一支范姓是由忻州范野迁来,至今八九代。该村这两个支系范姓均无谱系资料,范野支系存有一幅几代故人的小容,不知可否与范野的容图衔接。

结束应县的调查,上高速驶向代县。曾由《代县志》获悉,代县西旺村有范姓人聚居。

代县峪口乡西旺村,全村700多人,范姓约占一半,亦无谱系,辈份也不很清楚。西旺村范氏宗亲告诉我们,本县口子村亦有不少范姓后人,后由西旺村委主任范润生和范玉明引领,驱车又上口子村。

代县新高乡口子村,有范姓人口100余,现存宣统三年(1911)绘制的容图一幅,上记13代已故者。

与代县西旺、口子宗亲在一起

又经范玉明联系,进代县城找到县政府办主任范福元,范福元讲述:新高乡小岗村的范富恩曾用七八年时间搜集整理过家谱资料,代县范氏是明洪武十年(1377)奉旨由保德州火山镇迁至小岗村,部分族人后来又迁西旺村,若干年后再由西旺迁口子、上阴阁、双徐、殿上等村。

由代县返回,叔侄俩又于2月28日经239国道上五台县,先到豆村镇范家庄调查。经进村打问,村人告知,范家庄早先为范姓人建村,故名范家庄,后来范姓人迁走了,现在村里已无范姓人居住。由范家庄返出,又问道南湾村。

2月28日行走路线

建安镇南湾村,位于五台县西南,朔黄铁路北侧,全村700多人,范姓有300余。本村范焕明存手抄谱系有13世,系清同治庚午年(1870)创传新容后所抄。南湾范氏与定襄芳兰、青石两村范氏同宗,始迁年代与源流不详。

与五台南湾宗亲在一起

由南湾返出,我们又绕道定襄。定襄神山村,为神山乡政府驻地,全村2700多人,范姓人最多时有100余。据退休回村的范崇文听老辈传言:神山范氏13世先祖由本县回凤迁来,现在传到23世,这与回风范氏迁来的年代相符,应该都属明初洪武年间移民后裔。

神山范姓人家目前在村仅十来户,但这个家族较为显赫,建国初期原中共北京市委书记、中共华北局组织部长、天津市委书记范儒生,原太原市卫生局局长范树成、原忻州行署副专员范怀成等都是神山人,在外参加工作者也为数不少。

与定襄神山范崇文夫妇在一起

五天匆匆奔驶走访,行程近两千公里,涉足大同、朔州、忻州3个市的10多个县(区)和河北阳原县,共寻访了18个乡村。除忻州市西部(偏关县此前曾专程调查过)几个县外,整个晋北地区的范氏源流有了大概的了解,但也非常不尽人意,所调查的大多数范姓人聚居村庄,普遍缺少谱牒资料,这些地方的范姓人对各自的源流都很难说清,这就还需作进一步的深入调查,范氏源流的探索永远在路上。

2019年3月2日

上一篇: 龙凤胎起名字一男一女取名成语
下一篇: 梦见给朋友买鞋子是什么意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