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加强演出票源管理,实名入场与退换票政策助力文化市场繁荣
144 2025-01-21
工人在搬运化肥等生产资料。丁玉梅摄
10月14日,集农资、日用品超市、快递流通服务及金融服务于一体的门源供销麻莲便民超市格外热闹。作为门源农民生产生活综合性服务平台之一,村民进出超市,忙着买瓜果蔬菜、订购棉被……忙完秋收该置办些过冬的物资。
纵观供销社的改革之路,它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家喻户晓到逐渐淡出视野,从昔日辉煌跌入低谷,最终迎来二次创业的深刻转型。新时代,新征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供销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青海省供销合作社稳步实施“供销社乡村振兴六项行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基层“三社”建设等六项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底,青海省供销系统销售总额由2020年的96.4亿元增加到121.9亿元,增长26.5%,连续三年保持在百亿元以上。
作为青海省供销合作社推进供销改革工作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门源回族自治县供销合作社以提高和壮大自身经营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己任,以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突破口,以加快基层合作组织、扩大流通服务网络为抓手,通过盘活资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把自身打造成与农民联系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作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找到了一条“贴身”的转型升级之路。
构建供销体系“大家庭”
“说实话,门源县供销合作社也曾没落过一段时间,但现在门源的供销特别红火。”门源县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李旭明坦言,以前县上各单位开会,他只能坐在角落看别人发言,而如今他也能参与重要会议并作代表发言。
把为农服务放在首位,始终做到为农、务农、姓农,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始终坚持不渝的方向。门源县供销合作社从“没落”,转变为门源县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破局的关键在于不忘为农服务的初心。
重振旗鼓,梳理资产唤醒供销网络,是门源县供销合作社迈出的第一步。走进青石嘴镇供销社,院子前临街的一栋楼是各类商铺,靠右的商铺中,红底的供销超市牌子十分显眼。
“超市的这间商铺,我们花钱买了下来,为当地群众提供日用品。2019年我们把闲置的青石嘴镇老汽车站也买了下来,将汽车站改成供销宾馆,院子加盖了仓库,用于农资的储存。”李旭明说,供销社所失去的一些东西,正在慢慢收回来。
全面深化供销改革以来,通过项目资金扶持,门源县供销合作社在12个乡镇通过恢复新建、巩固壮大、改造提升等方式建成基层供销社15个;大力开展农资、日用消费品及金融、快递收发等综合性经营,建成78个村级综合服务社及服务网点。
过去,门源县供销系统基础薄弱,各领域缺乏龙头企业。门源县根据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开放办社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吸纳进来。
目前,门源县供销合作社有恒渊蜂业等8家入社参股专营公司,农业、养殖等方面入社专业社达38家。“入社后,我们参加各大展会的机会多了,知名度提高了,产品的销路也更广了。”在门源县恒渊蜂业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吴德军看来,入社抱团取暖的方式,让小微企业有了充足的发展动力。
做好农业服务“田保姆”
“供销社在村里设有服务点,农忙时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肥料、农药、镰刀等,对咱老百姓来说特别便利。”青石嘴镇大滩村村民马贵明家仓库,装满青稞和油菜籽的袋子堆在一处:“我家的地这两年都是靠机械收割,播种的时候也有拖拉机,种地比以前省力了许多,产量也高了,就我这些粮食还往外卖出去了一部分呢!”
“今年我们在全县范围内设置23处直营服务网点,通过延长营业时间、主动上门联系等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购买需求。”李旭明说,供销社持续开展送肥下乡活动,大幅降低了广大农户的投入成本。
10月,晴空万里,浩门河畔的青稞地里,还有不少村民,忙着将地里的一个个草垛装车运回家。边上没了草垛的地,拖拉机轰隆作响,已开始秋翻地。从2020年开始,在门源县供销合作社主导下,联合农机服务、土地联营等10家专业合作社,大力开展大田托管服务,目前全县已托管5266.7公顷土地。
“在县供销社的扶持下,我们购置了收割机等农用机械,最近收割机刚闲下来。”门源县意兴机械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窦延成说,春夏两季他们还利用无人机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统一防治和有机叶面肥的喷施,节约了不少农药用量及劳动成本,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秋收结束后,浩门镇庄稼医院负责人董维军闲了下来。从春耕开始,他不仅备好生产资料,还时常到田间地头帮助和指导村民播种施肥。门源县供销合作社利用15家庄稼医院,一方面组织人员为农民提高种植技能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提供无人机农药喷施。
“从2022年开始,我们免费开展包衣拌种活动,为当地群众推广种子包衣技术,极大地增加了当地群众的土地收入。”李旭明说,包衣拌种一亩地只要1.5公斤种子,比以前节省了近2公斤种子用量,包衣后亩产增收50多公斤。
优化商品流通“老本行”
“直播间的朋友们,这是产自我们门源的油菜花蜂蜜,蜂蜜好不好要看结晶度……”在泉口镇供销社二楼,门源县恒渊蜂业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吴德军正在直播,不到20分钟,就销售出去价值2万多元的油菜花蜂蜜。
“我们是靠供销翻了身!”吴德军笑着说,当初他们公司没有自己的生产加工车间,只能租用场地生产,成本高不说,产品销路也有问题,眼看着公司快要支撑不下去时,公司总经理、已退休的第一代门源供销员工赵志义,找到了门源县供销合作社。
门源县供销合作社整合基层供销社和专业合作社,利用企业自身经营平台、销售网点进行营销,通过基层供销社+公司的形式,以泉口镇供销社为突破点,在做好日用产品销售、农资销售的同时,创新举措拓展本地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业务。
“我们平常会请不少网红直播,除了卖自产蜂蜜,也会销售本地产的其他农畜产品。”吴德军说,他们和县供销社联合创建农畜产品,因为有中国供销的标识,市场认可度非常高。今年截至10月份,他们线上直播的销售额达到583.7万元。
自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以来,门源县以助农增收、打造品牌产品为目标,联合创建农产品、牛羊肉、蜂产品及土特产品加工实体,并大力创建自有产品品牌。截至目前,门源县拥有供销标识的小菜籽油等系列产品38大类上百个品种。
作为助力“三农”高效发展的服务主体、推进农畜产品输出的重要力量,门源县供销合作社创新思路,让供销社这棵“老树”萌发“新芽”。
“2021年,为了帮企业把产品卖出去,我们组织在路边搭建凉亭摆放桌子,把5家企业的农畜产品摆出来,起名‘马路供销’吸引游客购买。”令李旭明他们没想到的是,“马路供销”的成果非常不错,短短一个月就卖出去近50万元的农畜产品。
从2022年开始,门源县供销合作社每年在公路两旁统一搭建平台,将各企业特优农畜产品集中销售,开展“马路供销”活动。如今,参与企业从最初的5家发展至34家,产品从4大类40个品种增加到现在的38大类150多个品种。
今年,在“马路供销”中,融入非遗文化、手工制作及个体烧烤、地方特色小吃等内容。与此同时,门源县供销合作社在县域各大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精心布置“马路供销”农畜产品直营店16处。今年截至目前,“马路供销”销售额达到200多万元。
促进供销合作社转型升级,从单一流通服务迈向全方位农业社会化服务,全面扩展至农民生活服务领域,供销社才会萌发新的生机。在今后的发展中,青海省供销社将聚焦输出地建设,培育发展省供销社自己的销售链公司和服务平台,通过加强联合协作,利用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机制,全力推动“青货出青”,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服务乡村振兴和城乡居民生活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