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属什么生肖?性格命运及婚姻运势分析大全- 解忧常识网
145 2025-03-31
作者|王召强,任教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著有《读书破内卷》《唤醒理性的不安》等。
《老人与海》的风格
海明威长得非常英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海明威还很年轻,有些像同样年轻时候的丘吉尔。有人评论他:“漂亮得不像实力派。能去非洲狩猎,能在海上捕鲨,能上战场立功、能凭一本小说获得普利策奖,还能凭同一本小说获得诺贝尔奖,能飞机失事后大难不死,能在几天后飞机再度失事时再次大难不死,还能在经历无数死里逃生后一枪打死自己,能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他的名字叫:海明威。”
海明威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所谓“战场立功”说的就是这个。而让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就是这篇《老人与海》,也是他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篇小说。海明威是如此有魅力,以至于一些传记把他说成是美国的偶像作家。
1923年,海明威的证件照
老年的海明威不再英俊,但看上去非常硬朗。由于大半生的征战、渔猎,实际上他身上伤痕累累,到了晚年病痛缠身,不堪忍受,最终海明威在1961年自杀,终年62岁。
关于《老人与海》的风格,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也进行过评述:
海明威在新闻报道的严格训练中,锻炼出了他自己的文体风格。他曾在堪萨斯城一家报馆的编辑部学艺。这份报纸对记者有一套不成文的要求,其中首要的一条是 —“使用短句和短小的段落”。海明威在这里所受的技术训练,显然使他形成了一种非比寻常的艺术自觉。他曾经说过,修辞只是电动机里迸出的蓝色火花。……他能把一篇短小的故事反复推敲,悉心裁剪,以极简洁的语言,铸入一个较小的模式,使其既凝练,又精当,这样,人们就能获得极鲜明、极深刻的感受,牢牢地把握它要表达的主题。往往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艺术风格便可达到极致。
在实际的写作中,海明威总会先写上一大段,写完以后,把自己认为文采最好的地方划出来删掉,这种手法与通常的积极修辞不同,属于与之相对的消极修辞 —积极修辞努力使语言变得华丽雕饰,而消极修辞努力把语言变得简洁精准。系列图书《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收录了 20世纪最著名的那些作家的访谈,作家们可以畅谈自己的创作心得,海明威在针对他的访谈里说:
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的原理去写作。冰山露出水面的每一部分很少,八分之七是藏在水面之下的。你删去你所了解的任何东西,这只会加厚你的冰山,那是不露出水面的部分。如果写作所略去的是他所不了解的东西,那么他的小说就会出现漏洞。……《老人与海》本来可以长达一千多页,把村里的每个人都写进去,包括他们如何谋生、怎么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等。其他作家这么写了,写得很出色,很好。你受制于他人已经取得的、令人满意的成就,所以我想学着另辟蹊径。
冰山的可视部分往往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行为以及环境,而不可视部分才是背后的价值取向、信念动机和人际关系。也因此,海明威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总是写得比较晦涩,难以读懂,比如《白象似的群山》,很多人读下来只知道是一男一女在火车上的对话,隐隐约约能感觉到他们是一对情人。其实这篇小说中男主人公要女主人公去堕胎,在火车上人多嘴杂,有些话不方便直说,两人便只能非常隐晦地表达。
完整的“冰山理论”是由萨提亚提出的,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冰山的八分之一,而水面下的八分之七是人的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其中自我埋藏得最深,那是一个人的生命力、精神、灵性和核心。
英国作家赫·欧·贝茨曾经这样评价过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海明威是一位拿着板斧的人。他所孜孜以求的,是眼睛和对象之间,对象和读者之间直接相通,产生光鲜如画的感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砍掉了整个森林的冗言赘词,他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他删除了解释、探讨,甚至于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直到最后,通过疏疏落落、千锤百炼的文字,眼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
也因此,《老人与海》特别适合第一次尝试读英文原著的读者。我自己阅读的第一本英文原著好像就是《老人与海》,当时我傻乎乎地在书店买了一本《老人与海》,却忘记翻开来看看,到家之后才发现是英文原版,只好尝试着边查字典边读起来,当时真读不太懂,现在想来,这本书倒是蛮适合英汉对照阅读的。
海明威热衷垂钓
市面上《老人与海》的译本很多,豆瓣上可以看到100多个版本,张爱玲、余光中、杨照都有译本,通行的较好的译本是由孙致礼先生译出的,本文中引用的也都是这一版本。孙致礼版的好处正如其在《一切照原作译》一文中所言:
一、尽量展示作者用词凝练、干脆、生动的特色。
二、尽量采取原文的表意方式。
三、尽量追循原文的句法结构。
四、尽量体现原文的陌生化手法。
例如,孙先生是这样翻译小说的开头的: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一条小船上打鱼的老人,现已出海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捉到。头四十天,有个男孩跟他在一起。可是,过了四十天还没钓到一条鱼,孩子的父母便对他说,老人如今准是极端salao,就是说倒霉透顶,那孩子便照他们的吩咐,上了另一条船,头一个星期就捕到三条好鱼。
“salao”是西班牙文,难以翻译,便被保留了下来,其实可以翻译成文言词汇“数奇”,《史记》里用它来形容飞将军李广这样生不逢时的人。“一条鱼也没捉到”指的当然是大鱼,只有大鱼才卖得起价钱,那些小鱼在船上就是用来果腹的。开头出现的这个小男孩如前所述,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败笔,他们觉得如果没有这个男孩,老人可以显得更加孤独,但是海明威非常喜欢孩子,他的别墅周围有很多古巴的小朋友在那里踢足球、玩耍,他怎么舍得割舍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呢。
开篇有一段关于老人的肖像描写,可以跟海明威晚年的照片对照一下:
老人又老又憔悴,后颈上凝聚着深深的皱纹。两边脸上长着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的反光晒成的良性皮肤瘤。褐斑顺着两腮蔓延下去,由于常用绳索拉大鱼的缘故,两手都留下了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全都像没有鱼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样年深月久。
老人是不是很像海明威?
此外,还有许多女性主义作家对海明威非常不满,因为他的作品中很少有女性角色,即使有也只是把女人当作一个花瓶、一个摆设、一个尤物。杨照也在《对决人生》中就此批评了《老人与海》。小说中绝少提到老人的妻子,而且都不是正面出场:
在用结实的guano纤维板压平了交叠着铺成的褐色墙上,有一张彩色的耶稣圣心图,还有一幅科布雷圣母图。这都是他妻子的遗物。过去墙上曾挂着他妻子的一幅着色照,但是一瞧见就觉得自己太孤单,便把它取下来了,放在屋角的架子上,在他的一件干净衬衫底下。
小说中还多次提到了非洲以及非洲的雄狮。作为小说原型人物的那位新闻中的老渔夫估计没有去过非洲,但海明威曾在20世纪30年代,经常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去非洲打猎,还曾在非洲草原上猎杀过雄狮。小说中写道:
他不久就睡着了,梦见了他小时候见到的非洲,漫长的金色海滩和白色海滩,白得刺眼,还有高耸的海岬和褐色的大山。如今他每天夜里都待在那海岸边,在梦中听到海浪在咆哮,看见当地人驾船破浪而行。他睡梦中闻到甲板上柏油和麻絮的气味,闻到早晨陆风送来的非洲气息。
在非洲打猎的经历刻印在海明威的作品中,不独《老人与海》,1935年,海明威还专门写过一本《非洲的青山》,记录了他在非洲打猎的经历,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也涉及了非洲。
在《非洲的青山》中,他记录了自己猎狮的经历:
我们杀死了第一头狮子的那个晚上赶回去看到营地时,天色断黑了。那个杀狮子的场面一片混乱,令人难以满意。……只见它四肢摊开趴在那里,这时太阳正好挂在树梢上,野草碧绿,我们端着枪,扳起了击铁,像一个团队或一帮爱尔兰王室警吏团似的朝它走去,不知道它是昏过去了还是已经死了。
海明威猎杀雄狮
而这些经历,在他晚年创作《老人与海》的时候,又不自觉地泛起涟漪。
晚年的海明威十分孤独,这同样也被投射到了小说中:
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女人,不再梦见重大事件,不再梦见大鱼、打架和角力,不再梦见他妻子。如今他只梦见一个个地方和海滩上的狮子。狮子在暮色中像小猫一样嬉戏,他像爱那孩子一样爱它们。他从没梦见过那孩子。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时,由于身体健康的原因,海明威无法前去领奖,便由组委会前来授奖。他在古巴写了一个获奖致辞,晚年的落寞溢于言表:
很多时候,写作是一种孤寂的生活。作家组织固然可以排遣他们的孤独,但是我怀疑它们是否能够促进作家的创作。一个在稠人广众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孤寂中工作的作家,如果他又确实不同凡响,那他就必须面对永恒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每一天。
小说中,海明威这样描述老人眼中的大海,仿佛只有大海才能慰藉他的落寞:
他总是把海视为 lamar,这是人们喜爱大海时用西班牙语对她的称呼。有时候喜爱大海的人也说她的坏话,不过说起来总是把她当作女性。不过老人总是把大海当作女性,当作赐予或不赐予大恩的主,她要是做出什么粗暴或可恶的事,那是因为她情不自禁。月亮撩动大海,就像撩动女人一样,他想。
或许,在这里,海明威把大海比作了自己的第四任妻子。他的这位妻子比较有个性,两人经常陷入家庭矛盾之中,这也是他晚年不幸的主要原因。
来源|王召强《读书破内卷》,东方出版中心2023年版
经出版方授权发布
征稿启事
一、《语文学习》杂志《镜头》栏目聚焦中学语文经典课文,集中展现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按初高中间隔发表。2023年第12期向读者征集《老人与海(节选)》的精彩镜头,截稿日期为2023年11月1日。文章体例为课堂实录,字数1800左右。请将稿件以“镜头+《老人与海(节选)》+姓名”方式投到《语文学习》投稿邮箱yuwenxuexizazhi@163.com。文中请备注详细地址、手机号码、电子邮箱。
征稿要求与选稿原则:
1.文章体例为课堂实录,字数1800左右。
2.标题揭示教学观点,内容选取课堂的一个精彩镜头。
3.每期选稿四篇,在选中的稿子尝试建立联系,力求反映某个教学观点或变革方向。
《语文学习》订购详情:
《语文学习》为月刊,每月上旬出版,每期88版,共13期。我们提倡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您提供国内顶尖语文名家的最新作品,呈现语文教育的最新思想。您可以通过邮局订阅;也可以长按下方的“二维码”,进入“上海教育出版社旗舰店”购买。
每期定价:12.00元;全年定价:156.00元(含高考增刊一期)
邮发代号:4-253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8468
国内统一刊号:CN 31-1070/H
编辑部电话:021-64373598
投稿邮箱:yuwenxuexizazhi@163.com
直营部购买电话:021-54565822
《语文学习》编辑部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号景路159弄C座